常州市戚墅堰实验中学
化学实验室
栏目导航

化学试验基本操作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qszhx  发布时间:2008-12-16  浏览次数:
 
【重难点】
本期主要介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及其区别;通过对本期内容的学习,要求能学会正确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具体实例。
在学习本期知识内容的同时,应该注意掌握以下知识要点:
(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3)化学试验用具的名称应准确记忆,一些基本操作要牢牢掌握
【重难点解析】
一、深层次理解物质变化的定义,学会正确识别物质的变化
【例1】下列关于化学变化的描述中,最准确的是(    )
A.一定会有发光和放热   B.一定有气体生成或颜色改变
C.一定会有沉淀生成     D.一定会有新物质生成
【解析】本题需要抓住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进行区分和识别。因为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而发光和放热、有气体生成或颜色改变、有沉淀生成等现象只是帮助我们正确识别某一变化是否为化学变化,但不是主要依据。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二、掌握并理解物质的性质,学会识别物质的性质
【例2】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氢气的可燃性     B.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C.稀盐酸的酸性     D.浓硝酸的挥发性
【解析】物质的酸性、碱性、还原性、可燃性都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而如溶解性、挥发性等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例3】下列物质的用途是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用铜作导电材料B.用薄铝片作铝箔
C.氩气和氮气作灯泡的保护气D.石灰石作生产生石灰的原料
【解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本题限定由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其用途。由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可知:A是由铜具有导电性决定的,属于物理性质;B是由金属铝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决定的;C是由两种气体的稳定性决定的,属于化学性质;D由石灰石受热分解生成生石灰决定的,属于化学性质,故本题的答案为:C、D。
【例4】变色、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解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1)红、黄、蓝三种基本颜色的颜料,可以调出多种色彩就是物理变化。
变色
(2)而二氧化硫将草帽漂白,草帽在日光下长期使用又变黄了就是化学变化。
 
(1)自行车、汽车轮胎爆炸是——物理变化。
爆炸
(2)火药的引燃而发生的爆炸是——化学变化。
 
【例5】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电灯发光属于什么变化?
【解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无新的物质生成”,因此,白炽灯泡内的钨丝在通电时会发光放热,这一过程不属于化学变化,因为钨丝在通电后,虽然发光放热,但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当停电后,钨丝还是原来的钨丝。
【例6】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是:这两个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的过程里常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解析】蜡烛燃烧时,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而燃烧则是化学变化。
但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例如:金属导电。
四、基本操作(化学实验)
A、认识常见仪器介绍
试管、烧杯、量筒、酒精灯、蒸发皿、漏斗、集气瓶、燃烧匙、胶头滴管、试管夹、
B、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注意操作要点(看书中有关内容)
1.、药品的取用
2、物质的称量
固体药品——用天平称量
a.托盘上要放上大小相同的两张纸
b.有腐蚀性的药品要放在玻璃器皿中
C.液体药品量取:用量筒、胶头滴管
3.、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
(2)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
(3)试管夹的使用
4、仪器的装配顺序——从左到右,从下至上
气密性的检验——不漏气的标准
5、振荡与搅拌
6、.过滤与蒸发
7、洗涤玻璃仪器
C、错例分析
(1)错误:用手拿药品
后果:腐蚀皮肤
正确操作:应用药匙
 
 
(2)错误:直接倒药品
后果:药品容易溅出
正确操作:应沿着器壁倒入烧杯中
 
(3)错误:上下振荡
后果:容易腐蚀手或皮肤
正确操作:应用腕力振荡
 
(4)错误:试管口向上倾斜
后果:产生的水会冷凝倒流在热
正确操作:试管底部,致使试管炸裂。
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一.选择题:
1.最早合成蛋白质的国家是(     )
A.日本   B.中国    C.美国    D.英国
2.玻璃仪器洗涤干净,合格的明显特点是(     )
A.内壁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
B.透明,看不见污斑
C.内壁沾有少量水珠
D.内壁水成股流下
3.为了节约使用药品,将用剩的药品(     )
A.随便倒掉       B.倒回原试剂瓶中
C.重新做实验     D.回收到指定容器中
4.下列各组仪器中,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一组是(     )
A.漏斗集气瓶      B.蒸发皿试管
C.量筒烧杯        D.试管烧杯
5.酒精灯的火焰可分为三部分即(     )
A.内焰、外焰、中焰     B.上焰、中焰、下焰
C.内焰、外焰、焰心     D.中焰、外焰、焰心
6.关于药品的取用,不正确的操作是(     )
A.取用固体药品(小颗粒或粉末状)应该用药匙。
B.如果实验里没有说明用量,应取用最少量,液体1-2亳升,固体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
C.取用块状的药品,应该用镊子。
D.为了节约药品,将用剩的药品收回并放入原试剂瓶中。
7下列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另一酒精灯
B.用天平称量固体药品时,砝码放在左盘
C.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D.用完的试剂瓶的标签应向里放好
8、取用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时,应采取(     )
A.大量水冲洗
B.用氨水洗涤
C.用酒精涂抹
D.迅速用布擦去,再用水冲洗并涂上稀碳酸氢钠溶液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酒精灯的火焰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B.试管夹应从试管的口部往里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C.使用托盘天平时,砝码应放在天平的左边
D.过滤时,玻璃棒的末端要斜靠在一层滤纸的一边
二、填空题
1实验室用的药品,有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_________________用手接触药品,也_________________闻气味,更__________________味道。
2.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必须使用试管夹从试管的____________________套入,夹在_______________用手拿住试管夹的__________________,不要把拇指按在_________________上。
3.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应先使试管__________________,然后让火焰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_加热。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跟桌面__________________,先__________________加热,再小心地在试管里液体的__________________加热,切不可将试管口__________________。
 
4.取用药品,应按规定的用量,若没有说明用量,应取用________________,液体用________________毫升,固体________________底部。用剩的药品,应该______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___。
 
5做实验必须用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玻璃仪器,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做完实验,应该立即把玻璃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玻璃仪器洗过以后,如果内壁上附着的水________________了,既不________________也不________________流下,这才算干净了。洗干净的玻璃仪器,应该倒放在________________或放在________________晾干。
6.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可用_______量出体积。量液体时__________必须放__________,而且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_______,保持水平,再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
7.使用酒精灯前,先检查灯芯和灯里有无酒精。酒精量最少不少于灯体容积的______,最多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____________。用_____点燃酒精灯,绝对禁止________,以免失火。酒精灯火焰中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_。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盖灭。不可用_______灭。
8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必须使用_________。试管夹应从试管的_________套入,夹在____________。用手拿住试管夹的___________,不要把拇指按在_________上。若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______,试管跟桌面成___________,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小心地在试管里液体的___________加热,并且不时地________移动试管。为避免试管内的液体沸腾喷出伤人,加热时切不可使试管口对着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B2.AB3.D4.B5.C
6.D 7.C 8.D 9.A
二、
1腐蚀性、有毒、不能、凑近瓶口去、不能品尝
2.底部往上、离试管口的中上部、长柄、短柄
3.均匀受热、固定在有药品部位加热、 、均匀、中下、自己或旁人
4.最少量;1-2;盖满试管;放回指定的容器中;放回原试剂瓶中
5.干净、洗涤干净、均匀、聚集水珠、成股、试管架上、通风的地方
6.量筒量筒平稳凹液面的最低处
7.1/32/3火柴拿酒精灯到另一已燃着的酒精灯上去点火外焰灯帽嘴吹
8.试管夹底部往上试管的中上部长柄短柄1/3 中下部上下自己或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