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改科研  |  队伍建设  |  党群工作  |  体艺风采  |  学校概况  |  家长学校  |  社团园地  |  国际理解  |  后台登陆
·有语文味,有设计感——评24中…
·《晏子使楚》反思(李海炎).
·(钱亚锋)怎样使文言文教学更…
·学生作品(刘效海)
·《以学定教》(刘效海)
·《散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
·(钱亚锋)在新课改中摸索自己的路
·吴菊妹理论学习心得
·王俐俐理论学习心得
·张文路理论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
吴菊妹理论学习心得
加入时间:2013-04-16 13:46:57  作者:ok    阅读数:
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
吴菊妹
适应学生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教育是适应,是解放,而非控制。我赞成把教师比作“农夫”,依据作物的本性,根据作物习性,是喜涝还是喜汗,为其提供适宜的土壤、水分、阳光,使其健康地成长。如果不管水稻、玉米全用水泡着,用一个模式,最后结果玉米全都涝死了,颗粒无收。
整齐划一的学习任务常常偏离了学习者的兴趣、爱好、自主、自由以及承受能力的差异,统一的学习活动的要求常常违背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样的教育符合科学性的要求吗?符合合理性的要求吗?是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吗?教育的原点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传授知识,育人是陶冶精神。教育的原点本来很单纯,却每每被模糊化,被复杂化,说到底是被功利化
教师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最重要的力量,他们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生力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任课教师的努力。我们教师要认识到:
第一,教育要适应个体的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教育工作要做到循序渐进。一切知识技能的传授、智力的发展、体质的增强、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顺序,既不要“拔苗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的发展、消极地迁就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
  第二,教育要适应个体的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
这一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把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混为一谈。同时,还要看到各年龄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人为地截然分开,要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
  第三,教育要适应个体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加强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教育。
个体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存在最佳期或关键期,为了有效地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教育教育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
  第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这一规律要求教育工作不仅要认识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还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因素,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第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
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对全体学生,特别是存在身心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坚定的信心;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获得身心的协调、统一的发展。
    第六,学习方式要尊重学生差异
尊重学生独立思考,就是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首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其次,要认同学生的各种想法,不能随便或过早作出结论。这样,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发展。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学生的各方面发展还不是很健全,要有健康的引导才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心理。这个时候,环境就是最重要的,只有身边的环境好了,中学生接触的东西就会是正面的东西,在他的心里就会有种潜移默化的东西来指引他走向健康的人生。
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1、注重情感教学,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学生喜欢某个老师,往往就喜欢这门学科,反之亦然。因此,学科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情感教学为切入点,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罗森塔尔的“期望效应”告诉我们,教师真诚的鼓励和热情的期待,会唤起学生的进取心,激发学生自身无穷的潜能。任课教师要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要采取各种激励手段,鼓舞,唤醒他们的学习动机。
知识的传授要以学生自主互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意识。讨论、提问、讲解,要重视学生的好奇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业练习要给学生以肯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课后检测,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在这种氛围里,教师要做到形象美、教态美、语言美和情感美,给学生如沐春风,和蔼可亲之感,在愉悦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在学习中得到精神上享受,真正让学生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从师生情感中吸取向上的力量,使学生形成一个喜欢学习,积极上进的心理环境。
2、挖掘教材内容,渗透“三观”及理想教育。
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了远大理想,才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动机,才能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时刻保持良好的健康的心态。而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正是对学生进行这方面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这些内容。
3、把握学科魅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学习的源动力。而只有具有魅力的,使人产生愉快体验的东西,才能使大脑产生兴奋,才能激发人的兴趣,每一门学科都有它的魅力所在。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渗透这些魅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语文要让学生体会听说读写带来的愉悦,数学要让学生感受解出难题获得的快乐,音乐要让学生感受激发与表达情怀的舒畅,绘画要让学生感受作品完成的快活,物理、化学要让学生感受实际应用的收获……
4、抓住教学时机,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一个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坚强的意志品质是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常常会遇到挫折、失败,此时,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能力,对学生充满期望,鼓舞学生充满信心,让他们继续努力。教学过程中能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培养的时机很多,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当学生知识理解有困难,遇到解不出的习题,成绩不好,考试失利,这时要给学生以鼓舞,增添学生知难而进的勇气,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时也可在教学中故意设置障碍,让学生遭受挫折,然后让学生探寻走出困境的途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真切地感受到,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困难是不可怕的。学生具有了坚强的意志品质,将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勇于探索,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造就良好的学习品质.
我们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作为教师在工作应该认真做到尊重学生权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引导学生体验学习乐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重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我们的教育能静下心培养生动活泼、健康快乐的学生,不讽刺、挖苦、歧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关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当学生受到挫折、处境困难的时候,给学生以同情、关怀、体贴和帮助;当学生有困难的时候,主动走近身边给予关爱;对待学生的提问,耐心细致,和蔼可亲地给予解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的统一起来。
关爱学生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关爱学生,是教师全部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没有对学生的爱,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要把真挚的爱融在整个班级之中,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教师这里得到一份爱的琼浆,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更加自爱、自尊、自强和自信。
 
[ 关闭窗口 ]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常州市戚墅堰实验中学
苏ICP备10052206号-1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今日IP[] | 今日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