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改科研  |  队伍建设  |  党群工作  |  体艺风采  |  学校概况  |  家长学校  |  社团园地  |  国际理解  |  后台登陆
·有语文味,有设计感——评24中…
·《晏子使楚》反思(李海炎).
·(钱亚锋)怎样使文言文教学更…
·学生作品(刘效海)
·《以学定教》(刘效海)
·《散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
·(钱亚锋)在新课改中摸索自己的路
·吴菊妹理论学习心得
·王俐俐理论学习心得
·张文路理论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
有语文味,有设计感——评24中高莉老师的课《绿》(钟晓群)
加入时间:2016-01-18 07:35:24  作者:ok    阅读数:
高莉老师的这堂课,给我第一感觉是:没有过多的讲究外在的形式,有的只是满满的、实实的语文味。
 课堂一开始并没有设计什么创新性的情境导入,开门见山的直接导入,倒给人惊诧的感觉。高老师的课注重文本的研读,依次用“过滤法”、“聚焦法”和“还原法”将课堂深深的扎在文本研读的土壤中。通过具体的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对文本的研读有抓手和操作性,每一个环节的阅读活动,都没有离开文章的字词句段。高老师的课特别重视朗读,让朗读即是学生理解文本的一种途径,也让朗读成为理解文本的展现形式。学生的朗读有层次性,就特别彰显了朗读在语文课中的作用,尤其是其中有好几位学生的朗读特别精彩,音色和感情兼具,让人获得美的享受。高老师的课注重师生互动,在课堂中学生充分的说,教师用心的听,用看似随意却精心的点拨和追问四两拨千斤,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断提升。课堂最后,高老师借用文学评论家对《绿》一文的评价,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了升华和余味,课止而意不穷。高老师的课抓住语文的本、运用语文的法、展示语文的美,所以说高莉老师的课很有语文味。
高莉老师的这堂课,给我第二感觉是: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课文《绿》的内容、写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课随文定,有很强的设计感。
高老师的课一开始就用“过滤法”引导学生很快把目光聚焦到课文中直接描写梅雨潭绿的文字上,让学生眼里是满满的绿,这与课文《绿》开篇就说“我惊诧与梅雨潭的绿了”契合。高老师引导很多学生来品赏、朗诵描写绿的精美语句,一唱三叹,形成绿的协奏曲,这与课文中作者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描写绿之极美、表达绿之极爱契合。高老师利用修改后的语段跟原文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文的表现力,把落脚点放在用词之精、修辞之美上,这与课文把落脚点归于绿的“奇异”“醉人”特点之上契合。高老师把过滤前的课文与还原后的课文进行了比较,引导学生探究“描写我国其他景点的绿”的表达作用,这与课文充分利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契合。高老师引导学生用过滤法感受满满的绿,用还原法更是为了引导学生感受强烈的绿,这种前后呼应的设计与课文开头“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和课文结尾“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前后呼应的手法契合。这么多的契合,绝不是巧合,说明高莉老师的课很有设计感。
高莉老师这堂课,给我第三感觉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直接描写绿的语句这个环节上稍显吃力。
我琢磨可能存在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课文的旁批比较专业也比较到位,可能会挤压了学生想象和品味的空间。第二个原因是课文语言有些已经远离了学生所处的时代,让学生无法品味出它的美,例如“像涂了明油一般”,学生很难想象“明油”的美感。第三原因是课文比喻句很多,一下子把绿比喻成很多形象的东西,与学生“比喻的整体性”的一贯思维有点相悖,看似课文的句子很美,但是实质上却分散了精美语句的表现力,自然使得学生无法细细品味出。
总之,高莉老师的课让我受益颇多,把语文课的关注点落到关于文本、朗读等语文本身的东西上来。
[ 关闭窗口 ]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常州市戚墅堰实验中学
苏ICP备10052206号-1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今日IP[] | 今日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