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改科研  |  队伍建设  |  党群工作  |  体艺风采  |  学校概况  |  家长学校  |  社团园地  |  国际理解  |  后台登陆
·必修3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
·第12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迷(毛…
·第四单元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
·学案:必修2—21《二战后的苏…
·教案:必修2—21 《二战后的苏…
教学设计
教案:必修2—21 《二战后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熊美霞)
加入时间:2014-07-03 15:09:52  作者:ok    阅读数:
 

21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综合表述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史料分析、比较归纳、表格整理、问题探究

3、情感价值观

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特点、失败的原因、

2)引导学生对各种史料加以分析,比如在三人的改革背景、改革特点、改革失败的原因分析时都可以借助当时相关的史料,对苏联三位的改革有较为直观、客观的认识,从而对改革形成科学的认识。

3)运用比较归纳法,比如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戈尔巴乔夫改革与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比较,通过这些比较,学生对三次改革理解更为深刻,同时也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认识。

4)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5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6辨证地认识斯大林模式,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同时联系中国实际,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7)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应从实际国情出发,走自己特色道路。

【重点】根据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人改革的措施分析各自特点

【难点】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人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影响;由苏联、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带来的启示。

【板书】

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制约着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苏联经济体制的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改革的内容

2.改革的特点:

3.改革失败的原因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改革的内容

2.改革的特点

3.改革失败的原因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改革的内容

2.改革的特点

3.改革失败的原因

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启示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提问——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生产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

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些特点给苏联带来繁荣但有带来哪些问题?

(材料)

50年代苏联工业发展很快,从1913年到1950年增加了12倍。而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到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十月革命前的水平,仅约占其他欧洲国家平均产量的三分之一,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等,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

这说明斯大林模式已经制约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改革便迫在眉睫。

 

(板书)一、苏联经济改革的原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制约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新课

本课讲述苏联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

(学法:学生根据问题阅读课本材料,思考、交流)

问题引领:

他们分别采取哪些措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各有什么特色?最后都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苏联改革的失败给人们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带来哪些影响沉思和启示?

(板书)二、苏联经济体制的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改革的内容

 

项目

内容

农业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动)

工业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部分权

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2.改革的特点:

1)生产结构:以农业为重点

2)管理体制:在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的基础上,一定程度放权

3)所有制:单一公有制

结论:没有从根本触动斯大林模式,是小修小补。

(材料阅读一):从下列材料中你能找到赫鲁晓夫改革特点及失败的原因吗?

1、面对斯大林后期农业问题,苏联一些学者甚至指出,“再有二三年时间,就可能发生灾难性的粮食危机和全国性的饥荒。斯大林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最接近他的人当中,只有一个人看到了这种危险,这个人就是赫鲁晓夫。”

2、关于农产品的采购制度改革。1958年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按地区分别规定的国家统一收购制度,收购价格比义务交售价格高出2倍。同时提高农畜产品的价格,从1953年到1963年农畜产品共提价6次,粮食提高7.4倍,畜产品提高15倍,牛奶提高3.55倍。

3、关于个人副业管理制度的改革。赫鲁晓夫上台初期大力提倡个人副业推动个人副业大幅上涨,农业丰收的1958年比1953年土豆、蔬菜增长14.3%,牛的数量增长25.3%,肉、奶分别增长33%和27%,水果增加46%。但是从1958年开始赫鲁晓夫又认为个人副业不能影响集体农庄的生产和主导地位,于是开始限制个人副业的发展,导致了后两年市场供应的紧张,于是在1961年又强调个人副业的地位和重要。

4、关于垦荒运动。赫鲁晓夫认为要在当时苏联农业生产条件下,投资效益高的垦荒是迅速提高粮食产量和畜产品产量的捷径。于是在1954年苏共二月会议的报告中提出宏伟的垦荒计划。在最初几年收益较好,1956年国家从垦荒区收购的粮食占总收购的68%,为此使赫鲁晓夫获得列宁勋章和“镰刀、锤头”金质奖章。但是后期由于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持生态平衡的措施(如留一定量的空闲地、轮种制),单一产品的连续耕作,使新垦荒地养分耗尽,最终造成几百万土地遭风沙侵蚀。60年代中期不得不进口粮食。

5、关于种植玉米运动。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年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的3700万顷。扩种玉米对畜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米,产量很低。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

6、关于个人素养。苏联政治家布尔拉茨基“赫鲁晓夫不仅是环境的牺牲者,也是其性格的牺牲者。急性子、过于匆忙、容易激动,这是他无法克服的缺点。”丘吉尔也在1956年赫鲁晓夫访问英国时说“靠跳跃两步跨越鸿沟是相当难的,还可能会坠入沟中”,布尔拉茨基补充了一句“当你没有看清,准备跳到哪个岸上的时候,是不能跨越鸿沟的”。

7、关于改革的理论基础。

3.改革失败的原因

1)改革措施——没有从根本触动斯大林模式,是小修小补(局部调整)

2改革理论准备——

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左”的思想支配(旧思想未剔除);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总体的规划(新思想未形成)

3) 改革的步骤——改革没有科学的实验,给经济带来较大的破坏。

4)个人素养——理论素养不高,性格急躁。            

(比较分析1)赫鲁晓夫改革与邓小平改革在破除旧思想策略上有何不同?各自影响如何?

赫鲁晓夫: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一方面破除对斯大林个人迷信,成为触动斯大林模式的关键一步;同时也引起苏联国内思想的混乱及国际社会主义国家局势的不稳。

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进行全国性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南方谈话,在解决思想分歧后又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四大实现党内思想的高度统一,为改革开放顺利进行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比较分析2)赫鲁晓夫改革与邓小平改革在改革步骤上有何不同?各自影响如何?(课后自主探究)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改革的内容

项目

内容

企业管理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工业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2.改革的特点

1)生产结构:以重工业为重点

2)管理体制:坚持计划经济的基础上,一定程度放权

3)所有制:单一公有制

结论:没有从根本触动斯大林模式,是小修小补。

(材料阅读二):通过下列材料中你除了感受到勃列日涅夫改革成效的还能找到改革的特点及失败的原因吗?

1、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

1960年的社会总产值为3040亿卢布,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

工业产量增长迅速。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从5070亿度增至10386亿度,石油产量从2.4亿吨增为4.9亿吨,钢产量从9100万吨增为1.4134亿吨,汽车的年产量从62万辆增为196万辆。

农畜产品的产量也逐步提高。1961—1965年间,谷物的年平均产量为1.3亿吨,肉类为930万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1975)的年平均产量,谷物为1.8亿吨,肉类为1400万吨。

工农业的发展使苏联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了。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两者的百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徐天新等著:《当代世界史(1945—1992)》

2、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为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世界现代史》

 3、苏联的军事力量迅速膨胀,逐步改变了苏美之间的力量对比。60年代,苏联处于美国军事力量的压制之下,而到70年代时,苏联的军事力量已经能与美国平起平坐,有些方面甚至超越了美国。1962年古巴危机时,苏联的战略武器(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只有美国的1/4,当时美国拥有1038件,而苏联仅有265件,到1970年时,苏联已拥有洲际弹道导弹1300枚,首次超过了美国1054枚洲际弹道导弹的数量。

 

3.改革失败的原因——没有从根本触动斯大林模式,是小修小补(局部调整)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2)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改革的内容:

1)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3)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发展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

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2.改革的特点:

1)生产结构:以重工业为重点

2)管理体制:政府在指导性计划的基础上承认市场经济的作用,计划根据市场而定

3)所有制:调整所有制结构,出现个体经济、合作社集体经济、合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

结论:从根本触动斯大林模式,但政治改革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直接引发苏联解体。

(材料阅读三)从下列材料中你能找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特点及失败的原因吗?

1、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方案,比以前……的改革前进了一步,它不仅涉及到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行政权力关系,而且涉及到两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然而,该改革方案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突出表现在:把调整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关系局限于财政关系即利润分配关系,而未触及产权关系。事实表明,企业没有独立的产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商品生产者和市场主体。

2、直至苏联解体前,戈尔巴乔夫仍然认为,斯大林时期实行的不依赖外国贷款和不等待靠发展轻工业为依托的重工业发展战略,是当时条件下的唯一可能的道路,“这是一个创举,它把群众的革命热情当做经济发展的合力”。工业化一下子把国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这是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功勋”。

 

3.改革的结果及原因:苏联解体。

1)客观因素:阻碍改革的势力强大。由于改革触动了斯大林模式,激起各种反对势力的抵制,如中央领导层思想认识不认同、利益既得者的抗争、普通群众对斯大林模式消极懒散生活的不舍、“左”的、教条主义理论的反对等。

2)主观因素:改革政策的严重错误。如继续优先加速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发展在当时苏联的迫切性,没有解决好人民的近期利益和远期利益的关系,最终影响整个经济体制改革

的顺利进行。如改革中心的转移从经济改革转向政治改革,没有意识到经济体制的改革的迫切性和斯大林模式改革的长期性,改革比较急躁,提出不切实际的纲领。如经济体制改革上没有解决微观和宏观改革措施衔接问题,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原因——从根本触动斯大林模式,导致苏联社会性质的变化。

(比较分析3)戈尔巴乔夫改革与邓小平改革在改革步骤、改革目标确立上的不同。

戈尔巴乔夫改革——先经济后转向政治,经济中心在重工业,

邓小平改革——先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1978),然后推向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984),在经济改革初见成效的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的一系列改革。并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
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
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
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课堂小结】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阶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阶段——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课堂巩固】见PPT

 

【教学反思】

 

 

 

 

 

[ 关闭窗口 ]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常州市戚墅堰实验中学
苏ICP备10052206号-1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今日IP[] | 今日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