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改科研  |  队伍建设  |  党群工作  |  体艺风采  |  学校概况  |  家长学校  |  社团园地  |  国际理解  |  后台登陆
·常州市戚墅堰堰实验中学2015—…
·常州市戚墅堰实验中学第二次阶…
·七年级语段改错指导与训练
·与朱元思书比较阅读题
·设置分论点
·标点符号.ppt(曾素英提供)
·2012正确运用修辞方法.ppt(曾…
·新闻点评类试题专题指导(共32…
中高考资料
常州市戚墅堰实验中学第二次阶段教学质量调研
加入时间:2016-01-07 20:12:38  作者:ok    阅读数:
文本框: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场号           考试号                      座位号          常州市戚墅堰实验中学第二次阶段教学质量调研
                初三语文试卷          2015.12
出卷人:初三语文组                                审卷人:初三语文组
注意事项:
1.       试题共三部分,6页,计21题。总分值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本卷有试题卷和答题卡两个部分。考生须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的一律无效。
3.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填写在试卷上,并填写答题卡上的考生信息。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一)积累(共11分)
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注音依次分类填在方格内。(2分)
因此我喜欢读各种风格的散文,喜欢鲁迅的深沉冷峻、巴金的自然真zhì(    )、茅盾的chún(    )厚质朴、冰心的婉约清秀,也喜欢林语堂的幽默隽(   )永、徐志摩的浓艳绮(    )丽、汪曾祺的恬淡纯净、秦牧的博识ruì(    )智……
——选自晓雪《关于散文<白鹭>》
2.默写。(6分)
1.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2.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3.                            ,愁云惨淡万里凝。
4.       晏殊的《浣溪沙》中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充满情趣的句子是:
          ▲                  ▲               
3.下列有关名著的描述,错误的两项                【 ▲ 】   【 ▲ 】(3分)
A.《格列佛游记》作者是英国的斯威夫特。其时代背景是:英国社会存在各种矛盾,劳动人民处境更加恶化,统治阶级内部充满矛盾,辉格党与托利党互相攻击,争权夺利,英国和爱尔兰等殖民地的矛盾日益激化。
B小人国有着奇特的风俗。国王在选拔官吏时,让人们在绳上跳舞,谁跳得高便可以当大官。国王被认为是全国跳得最高的人。
C慧骃国的代表们对格列佛的主人因养了一只野胡(即格列佛),并把其当作慧骃对待的行为感到愤慨。后来在栗色小马的帮助下,格列佛建成了一艘印第安式的小舟,离开了慧骃国。
D《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E《琐记》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先进教学管理和求知的艰难,赞扬了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做法。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二)运用(共9分)
4综合性学习。(3分)
近年来,高层建筑频频发生火灾,结合下列几则材料,说说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该做哪些方面的努力。(3分)
材料一:2010年11月15日,某工程队在对上海市静安区一幢28层的高教老师公寓楼外立墙面安装保温层的施工中,由于焊工无相关资质又违章作业,电焊火花过于密集,点燃了竹竿脚手架上的尼龙绳,继而引燃了保温材料,顷刻间大火熊熊,将整幢大楼吞噬。
材料二:据合肥消防局透露,合肥市最好的一辆54米云梯车还是在1990年前后购买的,至今已使用约20年,老化陈旧,已无法很好地完成灭火救援任务。最近,合肥从芬兰引进了一辆价值1800万元的78米消防云梯车。自此,合肥消防对高层建筑的救援高度将从原来的54米提高到78米,楼层从18层提高到26层。
材料三:一位有着多年消防工作经验的民警告诉记者,现在不少单位消防设施不全、消防器材简陋,就是因为舍不得投入;有些商场、大型集贸市场为了多赚钱,随意改建、扩建,甚至在消防通道两侧都摆上摊位对外出租,对消防隐患视而不见
                                      
5.读漫画,完成下面的问题:(4分)
(1)右图中有一个问号和一个感叹号,请写一句或几句话,表达它们所表示的意思,并在句中用上这两个标点符号。
                  ▲                         
(2)这幅漫画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请根据你的理解,写出它蕴含的道理。
                  ▲                          
 
6.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分)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6~9题。(共13分)
【甲】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选自柳宗元《捕蛇者说》)
【乙】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地著:定居一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人之常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夫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廪:米仓。),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君将哀而生之乎      (    ▲     )        (2)又安敢毒耶(    ▲     )
(3)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    ▲     )        (4)备水旱    (    ▲     )
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2)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                                      
9.甲乙两文都封建社会的官员针对当时社会现状写的文章,他们的写作目的各是什么?他们的写作目的有哪些相似的地方?(3分)
甲文:                                      ▲                                        
乙文:                                      ▲                                        
相似处:                                      ▲                                            
10. 仔细阅读乙文,谈谈乙文的作者如何使当时的统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的?(2分)
                                      ▲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3题。(共12分)
丰富的安静
周国平
    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宁静的日子。
     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曾经有一个时代,广大的世界对于我们只是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如同螺丝钉被拧在一个不变的位置上。那时候,我刚离开学校,被分配到一个边远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日子仿佛停止了,不像是一条河,更像是一口井。
    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
    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不过,这是跌荡之后的平静。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终于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了一片浩淼的湖泊。我曾经流连于阿尔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静。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和我无关。我和妻子女儿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我对这样的日子很满意,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
    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那时候,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随着年岁增长,人的生命会越来越精神化。
    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
    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追求为目标,那么,不管表面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
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活中关于“安静”的点滴感悟,运用比喻、引用等多种表现手法,辩证地论述了“丰富的安静”的观点。
B.文章为当代物欲横流,喧嚣复杂的社会提供了人保持内心安静和丰富的出路——拥有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和博大的爱心。
C.文章引用了托尔斯泰和莎士比亚的名言,共同阐述了一个道理:人应当摆脱虚名的引诱,追求自己精神世界的丰富。
D.作者虽然倡导“丰富的安静”,但那是跌宕后的安静,而对于人生的某个阶段中的某种热闹也是不排斥的。
12.综观全文,做着喜欢的 “安静的日子”应该是怎样的?试分条加以概括。(3分)
                                      ▲                                         
13.请结合文章,简要阐释下面句子的含义。(4分)
(1)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
                                      ▲                                                                     
(2)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                                       
14.作者认为”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此有何体悟。(3分)
                                      ▲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8题。(共15分)
    ①解放初年,村东,我家田地正中有一眼井,井台四周长着七株半搂粗的杏树。
    ②杏花破蕾,窝了一冬的麦子才起身;起身的麦苗拔节很快。待麦梢孕穗时,杏树便裹着密匝匝的绿叶,风儿俏皮地拨开叶子,会露出毛茸茸的、一咬能酸掉牙的青杏。麦黄时节,杏儿也黄了;黄杏还掩映在绿叶里,麦浪却千顷万顷,将金色的波浪绵延不断地推向远方的地平线上。村庄里上下翻飞的黄鹂焦急地鸣唱着“算黄算割”,父兄们便提捏着镰把,投入了一年一度最紧张的“龙口夺食”的夏收季节。因为太忙,父母对我们这班七八岁的孩童的吃、穿、玩、睡,是顾不得关照了。村巷里,我们捏着弹弓子乱窜,鸡狗都不喜欢;到田地里捡拾遗落的麦穗儿去吧,身边没个伴,捡不了几穗,便在烈日下伸懒腰,打哈欠,瞌睡就漫上来了。我排遣寂寞的地方,就是那井台上凉幽幽的杏荫之下。
文本框: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场号           考试号                      座位号              ③水一样的杏荫下,绽开一领破草席,脱下已露大脚趾的布鞋一扣当枕头,仰面朝天就躺下了。南风习习,绿叶筛动散碎的光影,入梦是极容易的,想不到的是那些顾不上收摘的黄杏,动不动就“啪”地摔一个下来,大概要证明自己熟透了吧,一摔地就从棱界上裂开个娃嘴似的缝儿,半露出衔着的紫褐色的杏核(这类离核儿的白瓤儿是又脆又甜的)。我肚皮朝天,睡姿不变,只需缓缓地伸开手去,就能从草席边捏一个搁进嘴里,美滋滋的味儿哟,简直没法形容。当然也偶有扫兴之时,倘是鼾声正匀,有某一个软杏“啪”地砸在脸颊上,那又当别论。总之,一觉醒来,周围三三两两,会跌落许多黄杏儿,小小的、黝黑的蚂蚁知道我也吃不进去了,于是就排成长队,以杏上的裂缝儿为大门,到那金黄色的宝库里尽兴地咂取享受……
    ④“腊炙羊肉嘞!羊肉腊炙的!”地头南边尘土飞扬的土路上,走着一个右臂携着平底筐的汉子,走几步就喊几声,唱歌一样好听。
    ⑤乡下,长年间难得见荤。我咽了口唾沫,倏地站起身来;可爸爸正在北垄上光着膀子割麦,寻上去也没有钱。我麻利地脱下小褂儿,铺在地上,失急慌忙地捡了十多个染有红点儿的黄杏,斜插过麦茬地,朝土路上截了过去……
    ⑥腊炙肉,摆在筐里的平底木盘上,白纱布苫遮住多半边,露出的几块红光闪闪。卖肉的人瘦高个,五十大几年纪,唇上两撇八字形的细细的黄胡子,短衫儿敞开着前襟,胸部肋骨一条一条的,深凹的两眼格外有神。见我摊开杏儿,便问道:“换肉吃么?”我点点头。他迟疑了一下,在路畔青草上放下提篮,抽出尺把长明锃锃的刀子,割豆腐那样切下了鸡蛋大小的一块肉,我并拢双手,肉轻轻地搁在了我的掌上。他揩揩手收拾杏儿时,才发现杏子全裂开了半边,缝里又爬满了黑蚂蚁,照着缝儿使劲吹了几下,蚂蚁也吹不掉。他咽了一口唾沫,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小兄弟,我不要你这杏儿了。”他拍拍双手,提起我的小衫儿抖了抖尘土,替我搭在肩膀上,我盯着捧在手上的腊肉:“哪?哪咋办呢?”我回望了井台一眼,“我会上树,上去给你摇好的吧!”他携起路畔的筐篮,摇了摇头:“算啦。咱俩交个朋友吧,这块肉送给你啦。”说罢,便起身赶路了。道上尘埃厚厚,一脚踩下去,扑起一团烟尘,他的鞋和下半截裤筒染成了浑黄色……
    ⑦我已经要走近井台了,卖肉的忽然又回头喊道:“喂!小家伙!”我的心猛儿一跳:莫非后悔了,想要回他的肉!
    ⑧“静静地在杏荫下玩儿,别到井沿边去。大人离井台子远,你可别掉进井里噢!”天热,他那声音已有些沙哑。
    ⑨“好――的!”我踮起脚尖大声回应他。
    ⑩四野茫茫,烈日炎炎,他那细瘦的身影渐渐地远了,远了……
   (11)“腊炙羊肉嘞!羊肉腊炙的!”又是杏黄麦收时节,伫立在那片杏荫之下,地平线上的热风,似又将那有些沙哑的吆喝声隐隐约约地传了过来。
(选自《文汇报》2015年5月13日第11版,有改动)
15.仔细阅读文章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从画线句看,导致“我”寂寞的两个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每个原因不要超过5个字。
                                      ▲                                       
(2)联系全文,揣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并作简要说明。
                                      ▲                                       
16.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2分)
小小的、黝黑的蚂蚁知道我也吃不进去了,于是就排成长队,以杏上的裂缝儿为大门,到那金黄色的宝库里尽兴地咂取享受……
                                      ▲                                       
17.文中有多处细节写出了“我”对腊炙羊肉的渴望,请分点罗列其中的四处。(4分)
                                      ▲                                       
18.文章第⑨、⑩、(11)三段文字蕴含了“我”丰富的情感,请选择其中一段作简要分析。(2分)
                                      ▲                                       
19.“杏荫”在文中多次出现,它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                                       
三、作文(共40分)
20.绿叶陪伴着红花,无怨无悔;星星陪伴着月亮,不离不弃。回望成长的路上,有多少人陪伴着我们,给过我们多少温暖、感动与希望。
请以“一路上有你”为题,写一篇作文。
说明:① 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
② 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③ 不少于550字;
④ 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
[ 关闭窗口 ]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常州市戚墅堰实验中学
苏ICP备10052206号-1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今日IP[] | 今日PV[]